新闻报道

MEM优秀案例+2!第三届“工程管理优秀教学案例”再获佳绩

2025-11-14

         11月1日,第四届工程管理案例大赛决赛暨第三届“工程管理优秀教学案例”颁奖仪式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本次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

          经过各高校推荐、同行专家匿名函评及会议评审,最终评选出30篇优秀案例。经管学部李灵副教授团队撰写的“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白鹤滩水电站项目精品机组攀登之旅”、王安民副教授团体撰写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浙能LH二期海岛电厂极限工期突围战”两篇案例获奖。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白鹤滩水电站项目精品机组攀登之旅》

作者:

李灵 王琦 李美林 陈媛 刘炳胜 黄小云 杨帅帅

案例介绍:

本案例聚焦中国水电四局机电安装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的核心事件,系统解析了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机组安装的工程实践。作为世界在建规模最大、单机容量最高的水电工程,白鹤滩项目机组安装没有任何现成标准与规范,是一片前所未有的“无人区”。项目团队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技术骨干流失、工期极度压缩以及新冠疫情突发等三重严峻考验。案例深度剖析了团队如何通过“人才四策”迅速重组战斗力,并运用“网格化管理”与“双轮驱动”激励机制等治理手段,成功攻克定子下线、转子吊装和试验调试三大关键环节;并通过结合核心岗位产业工人的典型事迹,揭示了高效团队构建中凝聚力、协作力与执行力的协同作用。本案例旨在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高效团队构建及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等维度,引导读者思考极限工程挑战下,如何实现管理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为新时代大国重器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案例撰写心得:

一、以关键冲突为叙事主线,还原人性张力

在案例正文写作中,李灵老师团队着力避免将“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的成功经验写成一篇宏大的表彰报告。而是以“关键工程节点”为叙事主线,以“一线人物”为情感锚点,通过深度刻画典型人物在极限挑战下的具体行为与决策,将宏观的管理难题转化为生动、可感的个体故事。这种写法让管理成效得以在强烈的矛盾对比中自然显现,使案例更具可读性与张力。

二、以“情景—理论”强链接为核心,凸显管理价值

坚决避免“理论与情节两张皮”。核心思路不是生硬地灌输“团队凝聚力”、“高效合作”等定义,而是将这些理论内涵翻译为可感知的实践情景。通过对“网格化管理”、“人才四策”等具体管理实践的深度剖析,让学生能从鲜活的故事中反思和验证理论的价值。这种写法旨在打通情景与理论的壁垒,让管理启示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中自然浮现。


《“螺蛳壳里做道场”——浙能LH二期海岛电厂极限工期突围战》

作者:

王安民 王瓅玮 魏玉芳 孟德才 贾钱君

案例介绍:

本案例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旗下Z公司承包建设的浙能LH二期海岛电厂为背景,描述了项目团队如何在远离大陆、场地狭小、气象恶劣的海岛上,克服多种困难,创造工期记录成功并网发电的过程。案例围绕“海岛电厂”和“极限工期”两个突出焦点,以关键链、进度压缩与资源优化三大项目管理理论为主线,展现了项目部在中标后面临严苛的工期和困难的作业条件,通过充分的识别合同与环境条件,有序进行统筹组织,从而制定了合理的进度计划;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即便面对业主方对工期的进一步调整,依旧能够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综合统筹,有效开展内外部协调,从而大幅压缩实际工期并成功实现投产。案例为离岸海岛大型能源工程有效编制进度计划、开展施工组织、实施资源配置提供了参考借鉴。

案例撰写心得:

一、基于电力建设工程实践,原汁原味展现行业实际

本案例以浙能LH电厂二期工程为原型,真实还原了电力建设行业在面对“极限工期”与“海岛环境”双重挑战下的管理实践。案例未做过度美化或理想化处理,而是从项目中标、策划、实施到并网的全过程,还原了真实的“工地气息”:如设备到货延迟、场地狭小、台风频发、交叉作业冲突等典型问题,均取材于一线访谈与项目日志。通过“徐总”这一项目经理的视角,将技术术语转化为通俗叙事,让读者仿佛置身海岛施工现场,感受工程建设的真实节奏与压力。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方式,不仅增强了案例的可信度,也为教学提供了可迁移的实践样本。

二、聚焦海岛工期两大焦点,潜移默化导出管理理论

案例未直接套用“项目进度管理”“资源约束理论”等学术概念,而是以“19个月极限工期”与“离岸海岛环境”为双重焦点,将管理理论隐含在决策细节中。例如,面对业主突然压缩工期,项目团队通过“关键链缓冲”“设计优化”“岛外预制”等手段化解冲突,实为“关键路径法”与“敏捷响应”理论的实践映射;而“750吨履带吊统筹调配”“社会码头分流卸货”等情节,则生动演绎了“资源约束下的动态调度”与“供应链柔性管理”内涵。理论不再抽象,而是化作可感知的行动逻辑,在情节推进中自然浮现。

三、巧妙串联复杂场景情节,环环相扣实现引人入胜

案例采用“时间线+冲突点”双线叙事结构,将技术、天气、资源、人际等多重矛盾编织成一张“问题网”。从“中标喜悦”到“工期突变”,从“台风突袭”到“主变延误”,每个事件既独立成篇,又通过“进度横道图”这一隐性线索紧密关联,形成“悬念—应对—反转”的叙事节奏。例如,第6章“精细管理”中,场地危机与码头协调看似并行无关,却因“同一台履带吊的运输窗口”产生交集,最终在第8章“交叉作业冲突”中集中爆发,实现情节闭环。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使读者在跟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自觉完成从“看热闹”到“学门道”的思维跃迁,达到“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一直大力支持和倡导案例开发与案例教学,积极开发原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强且高质量的管理案例,鼓励师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研究。此次获奖的优秀教学案例是学部教师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能建集团在职学生开发的MEM教学案例,是学部MEM专业建设的重要成果,助力提升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